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旅游 >

科学探索奖为青年科技工作者“雪中送炭”

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8-11-17 点击:

和奖励已有杰出成就科学家的诺贝尔奖不同,科学探索奖的资助对象全部是青年科学家。如果说前者是锦上添花,那后者就是雪中送炭。

还记得儿时的梦吗:“做个科学家”

2018年5月,网络上一段记录一名小学生演讲的视频火了。在这段两分多钟的视频里,男孩畅谈自己的梦想:“梦想,顾名思义,做梦都想。”“我的梦想,就是发财。”男孩话还没落地,台下顿时爆发阵阵笑声。这段视频引起了网上一阵热议:有说孩子童言无忌,有一说一的;也有人从发财梦引申到全社会价值观被金钱带歪的。不过,这个理想是否值得提倡先不谈,一个小学生敢当众说出自己的梦想,并敢于为之辩护,本身就很可贵,对心中理想主义的捍卫精神也值得成年人反思。

“梦想”这个词如今逐渐变质,成为娱乐产业乃至全社会的精神消费品。追逐梦想和减肥一样,上升成了只说不做的空谈式口号。回想科学家、警察、医生等儿时许下的梦想,让人既感慨又无奈。其实,长大成人没能做成科学家的遗憾并非中国独有。2017年,职场社交软件领英在全球进行的一项“儿时梦想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3%的成年人实现了自己儿时的职业梦想,阻碍大多数人选择梦想职业的首要因素是收入。所以,你可以辩驳说,自己没当成科学家是因为钱少。

然而,尽管做科学家发不了财,还是有一些人坚持儿时成为科学家的梦想。他们苦修专业课,完成高等教育培养,经过重重简历筛选,被招进科研机构,成为了一名科研工作者。但此时他们还只是刚刚踏进科研大门的新人。朝门里一望,项目、论文、职称和经费几座大山正等着他们;门外边,婚姻、住房、子女教育和父母养老等问题接踵而来。如何一边搞科研,一边还把钱赚了——至少不至于为生活发愁?这成了被夹在中间喘不过气来的青年科学工作者们迫切追寻的答案。

腾讯发起科学探索奖

最近科研界传来好消息:2018年11月9日,腾讯基金会联合饶毅、杨振宁等共14位科学家,发起并设立“科学探索奖”,投入10亿元启动资金。该奖项每年从9大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领域挑选出50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者将连续5年、每年获得6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按照科学探索奖规定,奖项只授予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奖金可以自由支配。

腾讯基金发起人马化腾

值得注意的是,和奖励已有杰出成就科学家的诺贝尔奖不同,科学探索奖的资助对象全部是青年科学家。如果说前者是锦上添花,那后者就是雪中送炭。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些类似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奖金,美国有“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奖金30万美元);加拿大有“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支持项目”(奖金最高120万加元);德国有“独立青年科学家小组计划”(保障其项目内研究经费)……

对于腾讯基金此次设立青年科研人才重奖,可能大家最关心的是这10亿元能起多大作用,带来多少改变。300万元奖金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以买车置产成家生子,但对于对设备器材高度依赖的科研项目,就算不得“巨款”了。

搞科研的朋友们都清楚实验室设备有多“烧钱”。科研界一直流传着一个笑话:某科研党酒足饭饱后畅谈日后有钱的计划,要自己建个实验室,买数百万元一台的仪器,10毫克四万多元的真菌霉素先买他一斤,试纸、试剂什么的全买进口的,还都是原装不拆的,啥高端啥费钱咱做啥。虽然笑话有杜撰和夸张成分,但至少能反应科研烧钱的程度,以及科研人员在有限经费和实验准确性之间的“斤斤计较”。现实是科研真的很烧钱。虽然这笔资助可能对科研项目本身助益有限,但至少帮助获奖的青年科学家们解决个人和家庭生活是足够的。没了家庭经济的顾虑,青年科研工作者们肩上的压力会轻得多,才能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

也有人觉得,大奖每年奖励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寥寥,对于整个科研界的帮助不过是往旱地里倒了一脸盆水——有没有这点水,区别并不大。既然如此,这个奖项设立的意义有多大?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问另一个问题:谁应该科学买单?诺奖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布莱克特曾经说过:“科学就是国家为科学家们的好奇心买单。”国家买单,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其实就是全体国民为科学买单。2002年,中科院院士、基因组学家杨焕明在《科学》杂志发表了籼稻基因序列草图。虽然杨焕明公布的只是草图,但是他们的工作对解开水稻育种之谜有重大意义,袁隆平院士对结果也给出了高度评价。籼稻基因组测序花了很多钱,买单的是国家。

有人认为,中国政府花钱做的研究,研究成果却全世界共享,是不是太傻了呢?其实,这种“傻事”并不只有中国在做。2007年美国政府用于科研的资助经费约为1450亿美元,是同时期中国用于科研资助经费的12倍左右。要放在更早之前,两者的差距更大。就连日本,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也远超中国。难道这些发达国家都是“冤大头”吗?投入巨资的科研项目在论文化后,成果被全世界共享了,这不是傻吗?当然不是。科研项目的成果虽然向全世界公开,但这过程中培养了各领域的顶尖人才,这些人才又能培养助手、学生和合作商,让日后国内的同类研究少走许多弯路,培养人才储备和积累经验这些看不见的好处,没亲自做研究的人是无法获得的。

探索更远的未来

除了政府,另一个资助科研的金主就是企业。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企业成为了科研单位的重要赞助来源。但资本家毕竟是逐利的,基础研究风险大,时间跨度长,投入很难在短时间看到回报。因此他们资助的往往都是一些工程技术或制造工艺科技。但少数超级富豪正在渐渐地接过政府的工作,开始资助基础研究。例如,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投资1亿美元资助全球深海科考作业。微软元老保罗·艾伦在离开微软后,投资5亿美元研究人类大脑。人们很难摸透这些超级富豪心里在想什么:有人认为他们是钱多没地方花;有人说他们是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有人觉得他们在密谋什么……无论如何,慈善不问动机,只看结果,对于基础科学的资助总是可贵的。

然而,类似的私人科研资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那就是资助的方向往往是富豪们各自偏爱的领域或学科。如果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单纯追求奖励而转向这些热门方向,那么一些更基础的学科就更少有人问津。因此,缺乏多样性是私人资助科研的重大短板。如此看来,科学探索奖的奖励范围覆盖9大基础学科明显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这样既起到一定激励作用,又不会影响青年科研工作者选择学科。

对整个中国的科研界来说,10亿的力量是有限的,但这10亿元能撬动的能量可以是惊人的!首先,10亿元只是启动资金,未来腾讯基金必定会吸引更多有意进行科研慈善活动的资本。其次,作为民间资本定期大规模投资基础科研的开路者,腾讯基金在中国开辟的这种科研慈善模式,对有志于科研慈善的组织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反之,腾讯基金在该领域基本没有同级别的民间竞争对手,对于企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后,科学探索奖本身被社会广泛关注,将可能上升成为现象级话题,会成为人们的谈资。试想每年揭晓获奖者名单将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很大程度上引导了社会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关注,从小培养孩子们关注基础科学的习惯,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从这些孩子中,很可能会走出一批批未来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许多孩子的梦想是成为运动员、明星、公务员和有钱人,从孩子们的这些梦想中,折射出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我们不会强迫孩子们改变梦想,但如果孩子们因为生活清贫而放弃成为科学家的梦想,这无疑是整个国家的遗憾。2018年科学探索奖设立可以说是一桩标志性事件,因为改变正在发生,科研界乃至全社会都在目睹并亲历这场改变。

附一:科学探索奖发起人

饶毅: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理学部主任,北京脑科学中心主任

杨振宁: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毛淑德: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

何华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

李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机械工程协会理事长

陈十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西湖大学校长

高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

程泰宁: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谢晓亮: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

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

徐匡迪: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科学探索奖顾问委员会主席

马化腾: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发起人

附二:图解科学探索奖

2018年科学探索奖设立可以说是一桩标志性事件,因为改变正在发生,科研界乃至全社会都在目睹并亲历这场改变。



这篇有关于 科学探索奖为青年科技工作者“雪中送炭” 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