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国内 >

百度从All In到AI复兴,还要经历多少腾挪?

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8-11-09 点击:

百度从All In到AI复兴,还要经历多少腾挪?

今天AI商业评论与著名的“左林右狸”一起,八一八百度。

上周阿里反超腾讯成为亚洲市值第一的互联网公司时,还有人不忘揶揄百度:应该从BAT里除名。腾讯和阿里市值目前都在2500亿美金之上波动,而至今仍被视为中文互联网第三极的百度市值还不到650亿美金。

玩笑归玩笑,认为百度股票价值被低估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在百度进一步确认以人工智能作为业务重心之后,在言之凿凿的“未来已来”的舆论声浪下,等着百度大涨翻身的看客也渐渐多起来。

2012年百度就开始关注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这在全球范围内来看动作也算是快的。但起得大早并不意味着能赶上早集。

如果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日出来的未免也太晚了些。借人工智能复兴百度大业的道路,这才走过一个开局。

长达两年的百度式腾挪

这一切的开头来自2015年1月的一次管理架构调整。自2013年划出传统搜索、前向收费、移动云、LBS、国际化五大块业务群组之后,百度管理结构已经有两年没有大动干戈了。上次调整恰逢百度被指责在移动互联网上落伍,于是把各自为战的各种部门、包括在2011年到2013年并购的大批业务整编,全员抓收入促利润——动作很多,但并没有改变市场格局,也未把百度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2015年1月的这次大动作原本被外界高度看好,扛着百度收入中坚的向海龙负责SSG(搜索业务群组)、被戏称是“太子人选”的李明远很顺理成章的负责MSG(移动服务事业群组)、加入百度四个月的大神级牛人张亚勤负责EBG(新兴业务事业群组)。此外还有大大小小十几个事业部和研发支持类的部门撑着百度的后台。从纸面上看,从保传统收入、抢移动互联网,到布局新兴市场,都照顾周到了。

百度从All In到AI复兴,还要经历多少腾挪?

结果并不如人意,纸上谈兵的丰满与现实冰冷碰撞,百度在自己不擅长的打法上前行缓慢。2015年9月的百度世界大会上,O2O成为了百度的年度主题——百度希望用搜索及搜索衍生产品,去连接3600行。

百度做O2O这件事情,以及重点砸外卖的举动,今天被诟病很多,并与谷歌做无人车拿出来做对比,但复盘下来,并无大错,在经过一连串的买买买和上下对移动互联网的快速转身,百度发现自己在移动互联网端虽然木有出微信这样的大产品,但到底还是站住了,至少流量木有掉,相反总量还在涨,只是PC端的比例在下滑,移动端在增长,这就麻烦来了。

问题来了,流量在涨,而且移动端的比例在加大,不是好事吗?何以有麻烦啊。麻烦在于,虽然流量在涨,而且移动端的比例在加大,但对于百度来说,其以往的收入模式都是建立在PC端的,百度以往的竞价排名这一套其实玩不转,无他,手机上展示空间太小,就那么点屏幕,咋竞价排名啊。百度的算盘是,把自己在移动端富裕的流量倒给线下的商家,收商家的钱,这样在移动端有收入,而在PC端,继续做竞价排名,反正这个市场上百度还是通吃,至少在未来几年里,想做多少收入就做多少收入,这样就形成整体流量、移动端流量、整体收入、移动端收入都在增长的美好场景,由此能支撑起百度的股价,对一家高科技公司来说,持续增长的股价能让其在公开市场上获取更多的资金和招募更多的人才,这能让百度形成缓冲期。

百度从All In到AI复兴,还要经历多少腾挪?

但在O2O这件事上,阿里率先用BD铁军趟了一遍,接着腾讯用超级入口和社交关系“连接一切”洗了一遍,而且这个事情很大程度与线下商家本身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关系颇大,不是百度想连接就能连接,于是百度就重点做外卖了,糯米就由此推到前台,好吧,围绕糯米的故事,是另一个故事,这里真心无法展开,容后再八。

O2O 木有取得预期,引发了百度一连串主动被动的腾挪,原来的三个事业群组也在扩充:李明远收了贴吧和移动游戏,向海龙收了Hao123,张亚勤收了大市场、公关及政府关系团队——这三个调整今天看来属于多此一举的调整,在过去的半年里,百度也开始自己纠错。

百度从All In到AI复兴,还要经历多少腾挪?

(向海龙出任百度搜索公司总裁)

2016年4月,百度成立大搜索公司,李明远转为对向海龙汇报。

2016年9月,大市场、公关及政府关系团队归属新副总裁王路管理,从张亚勤体系转出来直接向李彦宏汇报,而挂着百度技术委员会主任头衔王劲之前管理的一些互联网业务和基础设施部门划给张亚勤。9月13日之后还增加了一件事就是成立独立于原并购投资体系(何海文势力范围)的百度投资,针对以人工智能为主的前沿技术领域投资和布局。

至此,长达两年的百度腾挪基本宣告进入正轨。然而这种腾挪离尘埃落定还有不少距离,大叔只能表示谨慎乐观。

只有读懂了百度的高管腾挪,才能理解百度all in人工智能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这件事评价起来,既可以说“费这么大劲也要做人工智能,可见李彦宏有多坚决”,也可以说“做个战略调整花这么长时间费这么大劲,对人工智能李彦宏实在是不够坚决”。

李彦宏All in

无论如何,在2015年1月的理想版本中,如果能在传统搜索收入上保质保量,能把转移到移动端不易广告变现的流量玩出新产品新花样,然后在新兴业务上还能顺利落地,百度从2012年召唤狼性开始的复兴大业,也算是有所交代了。

现实总是出乎百度的意料。随时随地在线的移动互联网并不如百度设想的那么好驾驭。

对此,李彦宏想出的办法是,他与张亚勤换位,自己御驾亲征。

百度从All In到AI复兴,还要经历多少腾挪?

2015年还没过完,百度在12月就新增了FSG(金融服务事业群组)和自动驾驶事业部。近臣朱光和老将王劲被安排在这两个侧翼独当一面,这两个高级副总裁都向李彦宏汇报。这个解决办法的逻辑是,把移动端流量作为优势用来推动O2O业务,“连接3600行”。然后把新兴业务中最有机会的金融与无人车交给两个高级副总裁侧面突破。

但这里问题也就出现了:一不小心,百度首任总裁张亚勤被腾空了。

在外人能看见的事情上,张亚勤对划归自己负责的大市场、公关和政府关系,基本是无为而治,而在海外业务上端的也是顺其自然。结果呢,因为两起贴吧事件张亚勤丢掉了自己2016年的全年奖金。

到2016年初,一年前管理架构调整的初衷,基本已经被全盘打乱。

但这给了百度all in人工智能一次真正的机会。2016年4月百度成立搜索公司(百度内部称之为“大搜”),坊间解读是模仿谷歌2015年8月成立母公司Alphabet,但实际上,是把流量业务全部收拢,给以人工智能为主的新兴业务腾空间的壮士断腕之举。

而9月份的调整则更加务实。百度三个高级副总裁被推向进一步往业务下沉。朱光的FSG自不必说;原本是整个百度技术负责人角色的王劲(挂着百度IDL首席科学家的吴恩达之前并非大家想象的向余凯汇报,而是向王劲汇报),下沉到专注自动驾驶业务的落地;甚至连向海龙,都在重新梳理百度的客户网络。

没有前面一年多的折腾,百度要进入如今天这般理解现实、接受现实的状态,恐怕还要些时日。

但这次调整能不能见效,仍然高悬着两个问号:一是李彦宏有多拼?二是张亚勤有多拼?

即便不算上三个高级副总裁直接向李彦宏汇报的主战场事务,李彦宏还揽下了公关市场、跳过自己合作了五年的投资并购顾问何海文亲自管投资、以及人工智能相关的一系列技术后勤,百度IDL研究院的院长应该现在院长也是由李彦宏担任,吴恩达也直接向李彦宏汇报。

与一两年前相比,李彦宏至少不再仅仅是“运筹帷幄之中”了。对百度复兴来说,这种状态迟到总比不来好。

而李彦宏揽下张亚勤没管好或者可能就是不愿意管的事务,那张亚勤呢?

百度的二号人物之路

百度的二号人物一直是一个谜团。从百度成立伊始,就开始了关于二号人物的腾挪。事实上,今天的张亚勤其实是最佳人选。但张亚勤要坐稳二号人物的位置发挥二号人物的作用,尚有差距。

百度成立之初到2004年,李彦宏之下的二号人物被认为是李彦宏的北大校友,百度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徐勇。徐勇在百度IPO之前辞职——毫无疑问,这是百度为了成为一家上市公司所做的腾挪。

百度上市所请的CFO王湛生在徐勇之后本是顺理成章的二号人物,王湛生专业能力出众,为人也谦和,百度上市超级成功的表现也让其赢得内外的口碑,可惜天妒英才,2007年圣诞假期期间王意外身亡,由此百度二号人物又空缺,接任的李昕晢也颇有口碑,但失去了百度IPO的天时,以及其专长更多在于财务本身,而不在并购和战略等领域,无法完全接起王湛生的真空。

百度在IPO之后全力做市场拓展和销售收入。当时负责收入的朱洪波沈皓瑜一度被认为接近二号人物位置。但李彦宏并不这么认为,2008年李彦宏从苹果引入了COO叶朋。叶朋时代百度的高管还有李一男,堪称明星阵容。但不论叶朋还是李一男,虽然在外部名声很大,但与百度的融合却不通畅。

运气也站在李彦宏这边:谷歌的退出中国,让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成为事实的垄断者,股价也由此率先在BAT里上扬。这个时候,百度更不需要什么二号人物,需要的只是维护好李彦宏的公关形象即可,由此搞定央视的朱光在百度里火箭上升虽意料之外,也情理之中。

百度从All In到AI复兴,还要经历多少腾挪?

2010年后,移动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在BAT会不会落伍的讨论声中,谁将是百度二号人物的讨论也由此不断提及。提得最多的名字除了大将向海龙之外,还有两个:一个是何海文,另一个是李明远

2011年以顾问身份(正式)加入的何海文拥有投行背景,曾担任网易CFO,手腕了得。有传言她丈夫关国光创办的快钱,她才是实际控制人。虽然百度的战略顾问身份听上去是个part time,但知情者都不怀疑李彦宏对何海文的信任与倚重。百度收购91无线和糯米两桩大案,幕后人物毫无疑问都是何海文,甚至追述到爱奇艺的成立,都有何海文的影子。

2012年李明远从UC回归并进入百度决策委员会使他获得了“潜在二号人物”的预期,以及“太子”的外号。2012年到2013年李明远着实风光了一把。但李明远也面临来自最高领导的考验:一方面李彦宏确实很看好他,但另一方面李明远被高估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与此同时,高级副总裁沈皓瑜的出走给了向海龙王湛机会。三个男人也是一台戏,一时间百度内部八卦颇多。当然结果大家都看到了,2014年向海龙升任高级副总裁,2016年王湛因违规被开除。而在2015年与向海龙各走一边的副总裁李明远,2016年转为在大搜内部对向海龙汇报。

2014年张亚勤的到来,对百度结束二号人物的纷扰,有着一锤定音的意义。论商业阅历、论技术权威,张亚勤要成为百度二号人物都有绝对的竞争力。而张亚勤也获得了百度成立14年来从未设立过的“总裁”职衔。

但在过去两年里,张亚勤的二号人物之路并不顺利。初始张亚勤领衔百度的海外业务,这当然是轻车熟路的;接着是三驾马车时代的EBG,但张亚勤只是做好了守成的本分。而EBG从朱光手里接收大市场、公关和政府关系部门时,对张亚勤来说简直是灾难。

百度从All In到AI复兴,还要经历多少腾挪?

有说法是,这原本是李彦宏的善意。张亚勤要统领全局,先得做点服众的贡献。要知道,在政府关系上,张亚勤有着比李彦宏更友好的界面和更强的运作能力,今天微软在中关村核心地带的那块地和之上的两栋楼,江湖传言是张亚勤以几乎免费的方式获取,也由此开了微软在海外投资买地盖楼的先河;而新的百度大厦同样也是张亚勤长袖善舞的结果。不出意外的话,在市场体系立功原本应该是个easy模式——偏偏就出了意外。

而相反的说法则是,李彦宏有意考验张亚勤。因为张亚勤加入百度之前就颇有盛名,张亚勤本人也希望把百度总裁这个位置做得名副其实,这样的一位体系外空降过来的超级职场明星自然会对百度的现状有所微词,既然这样,不如让其去管市场公关体系,让其在共同的批评前成为真正的自己人。

这两种说法都值得商榷,张亚勤的确在百度总裁上任后的最开始采访提到自己是给李彦宏说No的人,但张亚勤聪明绝顶,不可能不清楚他和李彦宏之间的位置怎么摆,更何况今天百度遭遇的局面其实与当年微软中国的境遇惊人的相似,运气不好,什么都白扯。

在9月13日之后的管理架构版本其实对张亚勤不够理想,他最能放开手脚的依然是他最熟悉的海外。可以预见,为了张亚勤的上位,还有管理构架调整的空间。

张亚勤坐稳百度二号人物的位置,是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张亚勤的权威不仅能稳住一众有野心或者没野心的副总裁,更重要的是他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百度意义巨大,值得倚仗。诚然,吴恩达从百度IDL美国的首席科学家晋升为百度首席科学家,其中文也随着来中国的次数越来越多也迅速在提高,但与张亚勤相比,不论是作为吉祥物还是对业务的主导还是差一个量级。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调整的前后,何海文的作用以光速减弱。代表事件不仅仅是李彦宏另成立一个百度投资,还有此前曾短暂向何海文汇报的百度元老任旭阳,据悉也被召集回归担任首席顾问。任旭阳2001年就加入百度,2010年以出国进修的方式淡出。但2011年回国之后团结了一批百度创始员工,包括徐勇、俞军、史有才等等诸多元老,不仅做了一点资讯等明星公司,还在2015成立天善资本。毫无疑问成为了类似“百度元老俱乐部”的话事人。

对李彦宏来说,要拾起“做一家伟大公司”的初心,实现百度复兴,任旭阳成为了不能不争取的人选。

百度AI复兴,需要张亚勤all in

在不断腾挪的百度中,现在变成了李彦宏亲力亲为,高级副总裁专注业务,张亚勤后方守成,同时一批元老开始有了更多的话事权。看上去,现在的布局比2015年的纸上谈兵靠谱了很多。那么,百度还差什么?

依然是现实,或者说运气。

百度从All In到AI复兴,还要经历多少腾挪?

当下确实是百度复兴最好的时机。如果说阿里因为贸易的基因站上了支付与金融的高点,腾讯因为通讯的基因站上了移动互联网的高点,那么百度这个搜索的基因,天生就应该站上人工智能的高点。

有趣的是,这句话不是来自李彦宏,而是王小川。王小川说:“搜索天生就属于人工智能。”

如果说百度在PC互联网时代建立起来的“空军优势”,在移动互联网上高不成低不就,还可以用基因论和打法论来解释的话,人工智能时代百度没有理由错过。

从2012年百度呼唤狼性开始,市场证明了百度不是打阵地战的料。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普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压制的“空军”作用在逐步恢复。但这需要时间,需要市场形成的客观过程。

对百度来说,金融科技和无人车取得改变格局的战果,可能是未来三五年可以预见的。但在这之前,百度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诸多技术,如何业务化,如何形成新的入口与新的战略客户,是个沉重的任务——这个任务,原本应该交给张亚勤的,现在是李彦宏自己扛了。

百度从All In到AI复兴,还要经历多少腾挪?

也许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解读张亚勤离真正“二号人物”这最后一公里:

在百度创始之初,北大计算机系副教授刘建国成为了百度第一任技术负责人,当时职衔是“技术副总裁”,但他以百度CTO身份在2006年离职。在交接期间百度技术负责人位置上出现了一个叫威廉张的名字(事实上,至今威廉张仍是baidu.inc的董事) ,职衔是首席科学家。2008年李一男任百度CTO,2010年离职后技术一把手成为了时任技术副总裁的王劲

2013年王劲升任高级副总裁,同年百度另一技术体系深度学习研究院(IDL)成立,为平衡腾挪李彦宏亲自任院长,创办IDL的余凯任常务副院长。2014年张亚勤加入百度。同年吴恩达加入百度美研担任首席科学家。2015年余凯离职创业,吴恩达领导研究院工作,向王劲汇报。

2016年9月管理架构调整中,宣布原王劲负责的“基础设施”部门转向张亚勤汇报。

所以,从技术一把手的变迁来看,张亚勤现在的角色,还是半个CTO。张亚勤能往前走,则百度全盘皆活,百度的AI复兴大业至少有了理论上的可能。

小结下,百度在人工智能这个战场上,起了大早,现在也不算晚集。幸运的是,其依旧是中国人工智能市场中的先行者,而且由于有更具象的场景,其领先的还不仅仅是一个身位。百度要做的还是真正内部能上下同心,形成统一的步调共同前行,将优势转换成胜势。

百度从All In到AI复兴,还要经历多少腾挪?

AD:

剧透下,左林右狸将与AI商业评论一起,共同推出AI战国策,各位邻里想AI商业评论和左林右狸下一篇八一八哪家公司,可以评论里留言告知,我们将根据得票数最高的结果优先八现有人工智能种子选手的八卦。



这篇有关于 百度从All In到AI复兴,还要经历多少腾挪? 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相关阅读